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进行的万里长征,以史诗般的英雄壮举,不仅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也吸引着许多外国人激情满怀地追寻长征、研究长征、宣传长征,为长征“洒下深情的泪珠”。
那么,长征到底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产生着长久而深远的国际影响?
(一)长征体现了矢志不移、铿锵前行的伟大精神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踏上战略转移的万里征程。许多外国友人开始以怀疑和好奇的目光窥探着这支军队,是如何凝聚最大的力量,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
美国著名女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被长征亲历者冯雪峰叙述的长征图景所驱使奔向延安,1937年间,她和朱德进行了几十次谈话,完成了《伟大的道路》一书。“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她感慨,“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而且不仅于此。”
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在国际上引起的反响是深远的。在当时的世界里,它激励着全中国儿女甚至世界人民一起投身维护正义和平、反对战乱侵略的历史洪流,在世界反法西斯事业的胜利中起着关键的催化剂作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革命斗争也不断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经验中汲取了斗争的智慧和力量。
(二)长征彰显了众志成城、忠于信仰的崇高品质
万里征途中,党是如何凝聚全军的力量,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研究长征的胜利原因后认为:“在红军决定战略转移的事实公开之后,没有人知道他们将去何方,没有人知道走到哪里才是尽头。很明显,能不能对党领导的决定强化认同和坚决执行,是部队凝聚力、战斗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而红军最后的胜利,也正是广大党员战士对组织的绝对信任和绝对服从,保证了各项正确决策的顺利落实。
以色列国防军退役军官武大卫从瑞金出发走长征路。大渡河畔,他感受着当年红军战士为了革命胜利团结一心、奋勇向前的场景,不禁感慨,“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和组织,红军是不可能从敌人的围剿中完成大规模战略转移的。中国红军走了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我从长征故事中学会了如何严格要求自己,如何坚决服从命令。”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后来回忆长征时也表示,“长征中,没有任何革命领导人投敌。长征的每一步都使他们变得更为坚强,最后毛取得了一致公认的领袖地位。”正如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认为的,长征沿途充满着各种政治斗争,挑战着党在军队中的绝对领导地位。然而战争的最后胜利,还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一个坚强的组织依靠,才能很好地凝聚起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
(三)长征让世人真切感受到了共产党和民众之间的鱼水情深
长征路上,红军一路战斗,一路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而在帮助红军取得胜利的这支队伍里,很大的力量来自沿途的普通群众,很大的力量来自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正如瓜格里尼谈长征时所描述的,“他们是些善良的,志气高、理想远大的人,交不起租税走投无路的农家子弟,逃自死亡线上的学徒、铁路工、烧瓷工,飞出牢笼的鸟儿——丫鬟、童养媳,有教养的将军,带枪的学者、诗人……就这样汇成一支浩荡的中国铁流,就这样一双草鞋一根土枪,踏上梦想的征程!”为了这个共产主义的梦想,这群来自各个阶级、各个角落的陌生人,坚决地聚集在党旗的召唤下,勠力同心、携手同行!
传教士勃沙特跟着红军走了一万多里的长征路。他经常给人们讲:“红军对穷人很好,即使在艰苦征途之中,仍时时不忘穷人。”1951年,勃沙特与妻子被召回国。当夫妇俩就要离开前后生活了约30年的中国时,他们依依不舍的神情溢于言表:“我是最后一个离开贵州回国的外国人。别的外国传教士都害怕共产党,可我不怕,因为我了解他们。只要共产党像我所见到的红军,就用不着害怕。他们是讲友谊的,是信得过的朋友。”一个起初“被迫”留在红军队伍里的外国友人,多年之后对红军官兵之间、红军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深厚情谊总是难以忘怀,相信这是只有在真情实意间才能收获的感动。
(四)长征让世人见识到了真正革命者的不屈脊梁
著名学者布热津斯基参观完当年红军胜利渡过的大渡河后,在《沿着长征路线朝圣记》中描述了自己的感受,“在我们走近大渡河时,曾经一度怀疑它是否真的像长征战士在回忆录中描述的那样水流湍急,险象环生;及至亲眼目击,才知并非言过其实。”平常状态下的大渡河都能让人不由得不寒而栗,更别说对于当时前后敌兵夹击、物资供给紧张而战斗力急剧下滑的红军来说,更似跨不过去的坎。但红军就是在这种极不可能的情况下实现可能,书写了人类生理极限可以超越一切艰难险阻的伟大故事。
共产党人在艰难险阻前毅然挺起的不屈脊梁,也得到了世界各国领导人和史学家们的盛赞和惊叹。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盛赞长征“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史诗,是一次体现出坚韧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美国军事史学家格里菲斯也在其《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书中不禁感慨,“中国共产党人,以他们反复经受的考验证明,他们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击败下定决心要消灭他们的敌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外国媒体评论说,不理解“长征精神”,就不能理解中国,就无法同中国进行充分的交流。确实,二万五千里长征,已经成为世界加强与中国了解、交流的一扇精神窗口,让各国友人从不同视角来感受长征的魅力、走进长征的历史。作为“中国故事”中荡气回肠的篇章,长征将继续被中国和世界所铭记着、讲述着、思索着、颂扬着,直到永远。
运营单位:腾翔汇赢企业服务集团 技术支持: 腾翔科宇科技